云南掐絲彩嵌黑陶工藝是景泰藍的一個支流變種。它把黑陶制作與掐絲琺瑯工藝相結合,在有四千余年歷史傳統文化的古滇式黑陶基礎上,燒制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、民族文化內涵的工藝新品。
景泰藍的一個支流變種
大紅的底色上,金絲勾勒出的數朵牡丹花嬌艷綻放,幾只蝴蝶在上面翩翩飛舞,點綴其間的金粉若隱若現。這是掐絲彩嵌黑陶工藝品“寶葫蘆”,由三個部分組合而成,聚寶盆寓意聚福聚財,中部和瓶頸組成的花瓶寓意平安。
從事制陶已經十多年的陳鴻斐,是云南紅河人,24 歲只身來到昆明打工的陳鴻斐做過銷售,開過養殖場,當過學徒,最終還是將目光落在了手工藝制作上。“掐絲琺瑯工藝是從北京流傳過來的,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景泰藍。”陳鴻斐介紹,云南掐絲彩嵌工藝是景泰藍的一個支流變種,掐絲彩嵌工藝與云南本土的陶藝結合,則逐漸被賦予地方特色,增添了更多民族風情。
傳統的景泰藍制作工藝為:先描圖后掐絲,再上釉,后反復燒制,工序可達上百道。而云南掐絲彩嵌黑陶是將釉料燒制好研磨成細粉再掐絲作畫,將五彩艷麗的釉料粉鑲嵌在黑陶上,將原來的上百道工序簡化為十多道工序。成品具有防水、防腐,不易褪色的特點。
借鑒河南神垕鎮的制陶技術
黑陶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,云南的傳統黑陶制作,以尼西、景洪和鎮沅黑陶為代表的瓦貓、土鍋等家用器具為主。在金沙江、瀾滄江流域,考古學家曾發現 2000 多年前的黑陶器皿。2000 多年來,藏族的民間藝人仍然孜孜不倦地用雙手傳承著悠遠的黑陶文化。如今的掐絲彩嵌黑陶是在古滇黑陶的基礎上,與外來的工藝形式交融,并將云南少數民族的人文風俗和民族審美融匯其中。
陳鴻斐介紹,掐絲彩嵌黑陶的制作工藝可以細分為 8 個步驟,陶罐燒制成型等基礎步驟都是在紅河開遠基地完成的。“用于制作黑陶的泥土要純凈,地上頭一層紅土和第二層灰土都不能要,只有被我們稱為‘淤泥’的灰白色黏土是可用的。”陳鴻斐說,掐絲彩嵌黑陶的制作工序借鑒了河南神垕鎮的制陶技術,先將山里采來的泥沙放在水池中浸泡,再讓泥漿放在大缸中沉淀,沉淀后裝入孔眼細致的沙袋過濾掉多余的水分。“最后放進‘真空煉泥機’,將多余的空氣抽出來,基礎的泥料就成型了。”陳鴻斐說。
得到質地較為純凈的泥料之后,就可以進行拉胚工作。陳鴻斐一般會聘請開遠的師傅在當地拉肧,拉胚成型后,需要在避風無光的室內陰干 3-4 天。接下來是陶胚的拋光階段,手藝人在尚未干透的陶胚上用力均勻地進行拋光,使胚體變得光澤亮滑。然后是雕刻階段,在不厚不薄的瓶身上雕刻,形狀以飄逸為佳,雕刻過的地方還要再次進行拋光。雕刻完畢后,要將陶胚送到800-1000℃不等的高溫窯燒制一天一夜,第二天封存,第三天出窯,要避免陶罐遇風。
黑陶周身漆黑的顏色是通過“熏煙渣碳”形成的。封窯后,窯中的濃煙在陶周圍循環熏繞,使濃煙中的碳粒漸漸地滲入坯體,才形成了黑陶獨特的色彩。
行云流水 一步到位
制作過程中,“掐絲”是最重要的一步,難度也最高。“掐絲這道工序非常關鍵,講究‘行云流水,一步到位’。從前使用銅絲,現在出于對精細化的追求,一般使用 0.5毫米寬的鍍金改良鋁合金,合金還有不易生銹的優點。”陳鴻斐一邊說,一邊用剪刀夾斷絲線,然后輕輕用鑷子將金屬絲嵌入陶罐外圍。“掐絲的長短和力度都需要經驗積累,手法需要剛柔并濟,既能達到裝飾瓶身的目的,也可修補雕刻中的瑕疵。”
掐絲完成后是上色環節,掐絲彩嵌黑陶以色彩靚麗、清新自然為佳。由于陶罐的周圍呈曲面,上色時釉料容易流淌出來,在一周內經歷 10 多道上色,才能讓釉料豐滿貼合。
陳鴻斐對民族風格外青睞,她的陶藝工坊里充滿了鮮活的色彩。除了艷麗的插花,所有的工作桌上都覆上了一層色彩繁復的印花絲織桌布,十分搶眼。“平時生活和大自然中從不缺少美,可以從中提煉出配色、用光的道理,包括放在家里的瓶花,大師的優秀刺繡作品等各種藝術樣品都能帶來靈感,刺繡的顏色和過渡是我做陶經常參考和借鑒的。”陳鴻斐說,她閑暇時候經常觀察絲綢花面的光澤度和色彩搭配,桌面上的花朵圖案還能啟迪她作畫上色。
最后一個步驟是對陶罐進行定型處理,主要包含防水和修平工作,幾道工序后,使成品能經風吹日曬、水流沖擊而無恙。
除掐絲彩嵌黑陶外,學習“云南畫派”畫家的黑陶彩繪系列產品,運用了云南重彩畫工藝,用不浸水不褪色的丙烯顏料,在燒制成的半成品陶體上做畫,最終形成具有濃郁云南民族特色的黑陶重彩工藝品。
黑陶產品特有的吸光性、透氣性,可以作為云南省高檔茶葉、副食農產品、食品,甚至酒類的外包容器。近年來,配合茶葉、月餅、三七等云南特產,黑陶產品銷往北京、山西、廣州、鄭州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