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繡
彩云之南,是西南邊陲一幅多彩的畫卷,在這一方風景如畫的山水間,26個民族孕育出了各有特色的豐富文化。其中,有那么一項民間手工藝,能讓見過的人都嘖嘖稱奇,無一不稱贊它精妙絕倫,那就是滇繡。各個民族以針為筆,通過獨特的手法牽引絲線,把一片片大好河山都呈現在了一幅幅錦繡之上。
一針一線,大有不同
與我國傳統的四大名繡蘇繡、蜀繡、粵繡、湘繡不同,滇繡是云南各民族刺繡的統稱。可以說在滇繡的世界里,分有許許多多的“門派”,不同民族的刺繡各有特色。雖然大家都使用相同的工具,但不同地域的滇繡作品在懂行的人眼中,卻一眼就能分辨出來。
世代居住在玉龍雪山之下,碧水繞古城的麗江納西族,其刺繡就帶有濃重的生活元素。納西婦女在刺繡時喜歡古樸厚重的色調,色彩應用上十分講究,鮮艷的彩線多配以黑底或白底,使色艷而不輕浮,黑而有光澤,加上金銀線和金銀片點綴,達到色彩絢麗、明朗而又柔和悅目的效果。
分布廣闊,人口眾多的彝族也有自成一體的刺繡風格。它們的多以黑色、黃色或紅色為原色,再配上其他鮮艷的色彩。而刺繡的圖樣則主要是彝族的紋案象征,有抽象的符號圖案,也有具體的山川,花卉和動物圖案。
蒼山洱海旁的白族“金花”們則各個都是巧手,對于刺繡她們有自己的見地,白族對于生活的感受非常細膩,她們不僅在衣帽、被褥上刺繡,就連一個針線包、鞋面都不“放過”。白族刺繡的底色一般還是以傳統服裝中的白色為主,佐以淺藍、粉紅、玫瑰紅、紫紅、黑藍色。她們的用色儼然和周遭生活聯系到了一起,從洱海畔放眼望去,只需一瞥,就能分辨出這個特點鮮明的民族刺繡。
滇南的傣族同樣有屬于自己特色的刺繡。傣族姑娘們一般以白紗線為經,紅、黑做緯織繡,圖案由幾種不同紋樣連續構成。刺繡配色大膽,常將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共同放在一幅布上,卻并不顯得突兀,反而別有一番風味。傣族刺繡的紋飾也大多與熱帶雨林相關,大象、孔雀、花、佛寺、人紋及一些帶有民族符號的圖案。材料多采用棉線或絲線,有時加入金線,更顯燦爛。
壯族姑娘打小就開始學習手工刺繡,每一位繡娘的手法都非常純熟,可謂針針見功底,線線出效果。她們的繡樣以典雅聞名,荷花、麒麟、葫蘆以及花卉和福壽圖等樣式隨處可見于日常生活用品之上。紋樣也非常講究,弦紋、水波紋、方格紋、云雷紋等不一而足,充分表現了壯族婦女精巧的手藝。
除此之外,還有許許多多的云南少數民族刺繡,每一個都會讓人印象深刻。而且小編建議喜歡滇繡的朋友們最好親自到各民族生活的地方去,結合她們的生活,方能把各民族刺繡看得更加透徹,也更能領悟到這些刺繡的靈魂所在。
但無論哪一個“門派”,滇繡在色彩上都有一個相同點,那就是顏色慣用深色與暖色,以濃艷為主,色塊絢麗,構圖舒朗,呈現出粗獷質感、五彩斑斕、富于生命力的特點。對山川神靈的崇拜和自然人文的敬畏,融匯在一針一線間,成為地區內的文化符號。
手法獨特,觀者拜服
滇繡屬于瀕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,在近年來已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。可以說云南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會刺繡,出名的繡品也非常多,但要想在短時間內繼承下來,那是非常困難的。
單從針法上來說,滇繡可謂豐富至極。各少數民族刺繡針法多達30余種,如平針繡、十字繡、挑繡、剪貼繡、盤金繡、數紗繡、辮繡等,并且很多都是云南本土特有的。
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傳統刺繡工藝對于針法就比較獨特,她們有一招傳統絕活叫“挑花”,也稱作“挑織”,還有“十字花繡”和“路南挑花”。
苗族則以運用的針法多而為人熟知。30多種刺繡針法中,有十多種針法為苗族所用。
魯甸回族的刺繡作品更融會貫通,凝聚了漢、回、彝、苗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,在針法運用繁多的情況下還加上了許多自創的刺繡技藝,形成了鮮明的“融合派”特色。
這一幅幅飛針走線織就的錦繡,猶如不同地方,不同民族的個性名片,也只有到彩云之南才能看見。
繼承創新,滇繡新品
當然,在彩云之南還有這樣一些滇繡傳承人,她們結合云南各民族傳統刺繡的特點,融匯了各民族刺繡的紋樣和色彩,創造出了新式滇繡,描繪出了一個“針尖上的云南”。
昆明祖玉蘭就是現代滇繡的代表之一。38歲時才開始真正學習刺繡的她,輾轉全國各地,拜四大名繡的名家為師,而后把各種針法融會貫通,再結合云南少數民族的特點,并將它們運用到作品之中,形成了自成一派的“祖氏滇繡”。
“祖氏滇繡”最大的特點即是立體感和透視感,如果說傳統滇繡無時無刻不在表現著針尖上的云南的話,祖氏滇繡則是針尖上的3D云南。她的滇繡作品如同圖片打印和畫作一般,儼然是以針為筆,將云南美景描摹得惟妙惟肖,立體感極強,若是乍看,還以為刺繡之物是真的立于眼前,每一幅3D滇繡都賦予了繡品豐富的立體感。
其作品《彌勒佛》就相當有代表性,參觀者無論從哪個方向看,都會發現這尊彌勒佛笑對所有人,繡郎世寧《百駿圖》,則是她的傾心之作,耗時一年零四個月。繡品中除了馬還有人物、山水、草木,無不精致寫實,比例結構和表現出的立體感非常精準,可見祖玉蘭深厚的繡工。
除此之外,透視感強烈也是祖氏滇繡的一大特點。想要繡出透視感可容易,靠的是顏色的融合與線的粗細搭配。祖玉蘭可以將一根蠶絲線分為48絲,每一絲比頭發還要細,每絲中還有3毛。就拿繡人物來說,亂針打底一般用6絲線,繡眉毛時,一般用1絲線,而繡人的面部時,只能用1毛線來繡,而且每一幅人物刺繡都需要繡6-8層,工藝十分繁雜。
祖氏滇繡尚意趣、重抒寫、章法嚴謹、針法縝密、圖案活潑、著重凸顯少數民族文化,于灑脫中見雅致的特點在近年來讓許多刺繡愛好者慕名來觀賞,你若也對滇繡十分感興趣的話,不妨到西山腳下的祖氏滇繡畫藝術中心一游,看一看飛針走線下的彩云之南。
麗江白沙古鎮三元村的彭萍女士,同樣是滇繡的一位集大成者。最開始,彭萍只是單純喜愛刺繡,后來突然從生活中找到了靈感,因為麗江本土文化豐富,周遭全是可以用來刺繡的題材,尤其是家鄉的白沙壁畫。于是她就從這里找到了靈感,先后創作出了《六道輪回》《文殊菩薩》《凝望》《釋迦牟尼》《犀牛》等深受大眾喜愛的作品。
彭萍的滇繡作品題材豐富、內容多樣,但都扎根云南本土文化,尤其以麗江文化為主,而麗江納西族文化本就具有很高的包容性,于是許多其他民族的特色也被融入了進來。
彭萍滇繡的針法也結合了許多民族刺繡特有的技巧,一幅作品中不同的針法就達52種,外行看來只覺得精致美觀,但若是刺繡界的專業人士,絕對大呼厲害。若是不信,就到白沙古鎮的彭萍大師刺繡藝術館一睹這些佳作的芳容吧!
滇繡,西南大地上多民族的智慧結晶,同時也是彩云之南勞動人民們智慧和美的象征。作為“活著的”藝術,一代代匠心獨運的刺繡名家們不斷繼承創新,雖時光飛逝,但它卻愈顯驚艷的色彩。而匯聚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春城昆明,更是到處都有它的蹤影。
它們就存在于春城的街頭巷尾,或某個行人的衣帽上,或沿街店鋪的裝飾畫布中,或小巧精致的玩意兒周圍,只待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。如果你也喜歡滇繡,不妨就到春城來,這里足夠讓你沉醉其中,流連忘返!